坐地攒局,临时组队,具身智能赛道正在批量复制创业公司

坐地攒局,临时组队,具身智能赛道正在批量复制创业公司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具身智能资本热潮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优势行业同质化

2024年,具身智能领域迎来资本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前10个月融资总额达11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一热潮催生了以车企高管和技术骨干为核心的创业浪潮,形成独特的”攒局”模式。来自蔚小理等新势力车企、地平线等自动驾驶芯片厂商,以及华为、小米等消费硬件企业的高管,凭借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快速组建机器人创业团队。

汽车与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同源性成为跨界创业的核心逻辑。激光雷达、动力电池、域控制器等汽车技术可直接迁移至人形机器人领域,形成”眼睛-心脏-大脑”的技术复用体系。小鹏前高管赵同阳、郭彦东等人分别创立机器人公司,印证了车企背景带来的估值溢价优势。部分创业公司如珞博智能,通过引入字节大模型架构师和百度硬件市场负责人,构建起”技术+产品+市场”的复合型团队。

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呈现明显分层:造车团队因自带供应链资源位居鄙视链顶端,硬件制造背景团队次之,纯算法团队则需寻求硬件合伙人弥补短板。地平线前智驾负责人余轶南与理想汽车前产品总监赵哲伦的联合创业,正是这种资源互补的典型案例。投资圈流传的”攒局秘方”强调:头部车企智驾负责人+科技公司技术骨干+消费硬件市场专家的组合,能快速构建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完整链条。

尽管供应链复用带来效率优势,但行业已显现隐忧。过度依赖汽车供应链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人形机器人在外观设计和功能实现上呈现高度相似性。同时,具身智能作为融合硬件制造、AI算法和产品设计的复杂领域,真正突破性创新需要5-10年研发周期,与资本追求短期回报的诉求形成矛盾。追觅、小米等消费硬件背景团队虽能更好把握市场需求,但如何平衡产品快速迭代与核心技术沉淀仍是待解难题。

当前创业潮中,约70%的新晋企业选择从陪伴机器人等消费级产品切入,而非攻坚工业级应用。这种市场策略虽能快速验证商业模式,却也暴露出行业基础技术储备不足的短板。具身智能的长期发展仍需突破传感器融合、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瓶颈,资本热潮下的”拼图式创新”能否转化为实质性技术进步,仍有待时间检验。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1656字 | 7分钟 ]
【原文作者】 硅星人Pro
【摘要模型】 deepseek-r1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极客训练营”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