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飞行汽车、芯片产业、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提出,汽车产业在AI时代呈现三大趋势:智能汽车(“在路上”)、飞行汽车与低空产业(“飞上去”)、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立起来”)。其中,飞行汽车与人形机器人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赛道,而芯片技术成为决定产业竞争格局的核心要素。
飞行汽车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正加速迈向商业化。自2021年“低空经济”被纳入国家交通规划以来,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持续加码,2024年更被定义为“低空经济元年”。小鹏汇天、广汽、吉利等车企已推出多款飞行汽车产品,全球在研项目超200个。技术层面,飞行汽车融合新能源汽车“三电”、智能驾驶、航空工程等多领域技术,其供应链80%依托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例如,沃飞长空利用吉利供应链实现快速研发,小鹏汇天共享自动驾驶技术资源,德国Lilium的电机系统与新能源车产业链高度重合。
芯片产业在飞行汽车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高性能AI芯片(如英伟达计算平台)、通信芯片(如高通方案)、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共同支撑飞行汽车的感知、控制与能源管理。国内厂商纳芯微通过传感器、电源管理、驱动芯片等产品,覆盖电驱动系统、BMS、热管理等多个环节。其Hall传感器、隔离驱动芯片、SerDes通信接口等解决方案,已应用于飞行汽车的参数监测、信号传输与系统控制。数据显示,eVTOL与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供应链共享度达70%,凸显产业链协同优势。
人形机器人领域同样呈现技术外溢效应。特斯拉Optimus、小鹏等车企的入局,印证了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视觉感知、运动控制等技术上的同源性。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78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超63%。纳芯微通过磁传感器、栅极驱动器、电源管理芯片等产品,为机器人运动控制、环境感知提供支持。其收购麦歌恩后,磁传感器产品线进一步强化,可满足机器人对角度、位置、电流等参数的精确采集需求。
两大新兴赛道正推动芯片产业变革。飞行汽车与人形机器人不仅依赖新能源汽车的成熟供应链,更催生对高性能、高可靠性芯片的新需求。车企的技术积累与供应链资源为跨界创新提供基础,而芯片厂商通过垂直整合与定制化开发,持续拓展应用场景。这一过程中,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与跨界融合,或将重塑未来智能出行与智能制造的技术生态。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6289字 | 26分钟 ]
【原文作者】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摘要模型】 deepseek-r1
【摘要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