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太热了

AIGC动态2天前发布 admin
104 0 0
芯片,太热了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芯片散热晶体管冷却技术

随着摩尔定律的持续推动,芯片晶体管密度每两年翻一番,但这一进步也带来了显著的散热问题。在当今的CPU和GPU等片上系统(SoC)中,温度不仅影响性能、功耗和能效,还可能导致芯片性能的永久性下降。问题的根源在于登纳德缩放定律的终结,该定律曾确保随着晶体管尺寸的缩小,电压降低以保持功耗不变。然而,自2000年代中期以来,进一步降低电压已不可行,导致功率密度和热量产生持续增加。

高效的散热对于维持芯片性能和寿命至关重要。传统上,SoC通过空气冷却或液体冷却来散热,但这些方法在面对更小节点技术时显得力不从心。纳米片晶体管和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ET)等新技术的引入,虽然提高了芯片密度,但也带来了更高的温度。例如,CFET节点的功率密度比纳米片节点高出12%至15%,预计温度将上升9°C。在数据中心中,这种温差可能导致热失控,进而引发硬件损坏。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先进的冷却方法,如微流体冷却、喷射冲击冷却和浸入式冷却。然而,这些方法在移动系统和数据中心中仍面临诸多限制。因此,系统级解决方案成为控制热量的重要手段。例如,热传感器可以检测温度上升并降低工作电压和频率,从而减少功耗。另一种方法称为“热冲刺”,通过在不同核心之间迁移操作来最大化单线程性能,但可能导致延迟和整体吞吐量下降。

背面供电网络(BSPDN)等新技术有望通过降低电压来减少热量产生。BSPDN将电源线从芯片正面移到背面,降低电阻和电压损失,从而使芯片在较低电压下运行。此外,背面电容和集成电压调节器(IVR)进一步优化了电压管理,提高了能效。然而,这些技术也可能引发新的散热问题,例如热点温度的升高。

未来,芯片设计将进入CMOS 2.0时代,采用先进的晶体管架构和专用逻辑层,以优化性能和功率效率。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热性能优势,但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精确的仿真工具来验证其效果。芯片设计师必须在早期阶段考虑热管理,避免过度依赖软件解决方案,以确保芯片性能和散热的平衡。

解决芯片散热问题需要系统技术协同优化(STCO),通过整体考虑系统、物理设计和工艺技术,消除抽象界限。只有通过合作和创新的工具,业界才能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热挑战,确保芯片技术的持续进步。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3744字 | 15分钟 ]
【原文作者】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community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极客训练营”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