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最先被AI取代的是内娱?

AIGC动态4天前更新 admin
176 0 0
万万没想到,最先被AI取代的是内娱?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AI技术音乐产业版权争议人机交互艺术本质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对娱乐产业的冲击引发广泛讨论。春节期间的AI机器人表演与文字生成工具的普及,使得公众对职业替代的焦虑达到新高度。DeepSeek等国产AI模型在论文、报告及文学创作领域的表现,已对文职岗位构成实质性威胁。其生成的文本虽仍存在堆砌痕迹,但质量足以引发”语文教育存废”的争议。

音乐领域的技术突破更为显著,AI翻唱已实现人机难辨的水平。以腾格尔声线合成的二次元神曲为例,电子嗓音的泛用性打破了传统音乐风格的边界。2024年数据显示,全球近60%的独立音乐人开始使用AI辅助创作,标志着技术渗透进入产业化阶段。AI孙燕姿现象成为典型案例,该模型通过标准化唱腔模仿,在数月内产出上千首跨风格作品,其中《发如雪》翻唱获得350万播放量,甚至迷惑了资深歌迷。

技术门槛的降低催生灰色产业链,电商平台出现9.9元的”AI歌手克隆套餐”,引发版权方强烈反弹。环球音乐集团下架870首AI泰勒·斯威夫特歌曲事件,揭示了声音所有权争议的复杂性。2024年美国首例声纹侵权判例,虽以传统”形象权”概念裁决,却暴露出现行版权法对数字人格保护的滞后性。

创作神圣性的消解成为更深层矛盾。韩国虚拟女团MAVE的AI生成单曲《Pandora》,直接宣称创作即”数据的最佳排列组合”。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促使唱片公司将经典版权视为”AI时代的石油储备”,而独立音乐人开始囤积声纹数据以应对冲击。

技术完美主义与人性缺陷的对抗,意外凸显了艺术本质孙燕姿粉丝更珍视那些带病演唱的沙哑音色、即兴改调的临场互动,这些无法量化的”人味”成为抵御AI同质化的最后堡垒。披头士借助AI修复技术完成的遗作《Now and Then》,最终打动乐迷的仍是列侬小样中那声跨越时空的叹息。当机器无限逼近完美演绎时,人类终于意识到:艺术的终极价值不在于精确复现,而在于用有限的生命在无限时空中留下独特印记。

“极客训练营”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3100字 | 13分钟 ]
【原文作者】 新周刊
【摘要模型】 deepseek-r1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